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“健康中国”建设加速落地的背景下,大学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成为连接高校资源与基层需求的重要纽带。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健康学院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赴桂林市灵川县甘棠村开展三下乡志愿活动,以“健康产业守护渔业”为核心,通过一系列务实行动为当地特色渔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,彰显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。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队员搬运杂物)
抵达实践基地后,团队迅速对接广西桂林逸琪渔业负责人,明确“健康产业守护渔业”的服务目标,全力投入直播厂棚的场地整理工作。针对厂棚内的水池清洁,成员们分步推进:先集中力量将池内堆积的废弃渔具、塑料杂物等搬空,确保作业空间无障碍物;随后重点铲除池底残留的水泥块、沙石等硬质垃圾,用铁锹反复清理缝隙中的积垢,再用水冲洗池壁与池底,直至水体附着的污渍完全清除,为后续养殖环境净化奠定基础。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队员铲除池底残留的水泥、沙石)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队员协助负责人接通的电线线路)
场地清扫完成后,团队转入设施搭建环节:协助负责人接通直播区域的电线线路,仔细检查接口安全性以保障直播用电稳定;同步铺设并固定供水管网,确保水体循环系统通畅;针对鱼池隔水袋安装,成员们蹲细致操作,用钉子将隔水袋边缘牢牢固定在池壁内侧,再用拖把逐一擦拭隔水袋面残留的沙灰,避免杂质影响水体清澈度。最后,团队对厂棚周边杂草进行彻底清理,手持镰刀沿墙角、围栏将丛生植物割除,并用铁锹翻松地表土壤,消除蚊虫滋生隐患,全方位优化直播与养殖复合空间的生态环境。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队员擦拭隔水袋面残留的沙灰)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队长进行杂草清理)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队员对硫酸铜进行碾碎)
作为水产生态健康养殖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,鱼塘消毒直接关系到水产品质量与产业健康发展。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健康学院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成员在渔民的指导下,进行碾碎硫酸铜。为确保消毒效果,按照 “少量多次、均匀研磨” 的原则,对硫酸铜晶体进行细致碾碎。过程中,大家轮流作业,仔细观察颗粒粗细程度,确保药物粉末达到 “无结块、易溶解” 的标准,避免因颗粒过大导致水体局部浓度过高,影响鱼类生存环境。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合照)
从池底清扫到设施完善,从环境整治到风险防控,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健康学院 “漓江康桥” 实践团以点滴行动践行 “健康产业守护渔业” 理念,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书写青春担当。这场志愿服务不仅是一次劳动锻炼,更是大学生扎根基层、服务产业的生动实践,为灵川县特色渔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持久的青春动力。
图文|虞玟臻
编辑|杨曼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