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清醒剂。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,传承红色基因,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,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健康学院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在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期间,专程前往灵川县军事历史展陈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,通过触摸历史脉络、聆听革命故事,在沉浸式教育中筑牢历史记忆,凝聚奋进力量。
循着历史脉络 筑牢精神根基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带队教师马巧玲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)
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健康学院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在带队教师马巧玲的带领下,循着“历史的警钟长鸣”主题展区开启学习之旅。马巧玲结合史料与实物,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屈辱开端、八国联军侵华的民族危机,到日本侵华战争的深重灾难,系统梳理了近代中国遭受的苦难历程;同时着重讲述虎门销烟的抗争壮举、镇南关大捷的热血豪情、辛亥革命的制度变革,以及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,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“落后就要挨打”的历史教训与“反抗永不停止”的民族精神。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带队教师马巧玲讲解旧式力量主导的斗争)
在“人民军队的英勇奋斗”展区,马巧玲老师详细讲解了人民军队从诞生前夜的探索、南昌起义的枪声,到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、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;从建国后抗美援朝的立国之战、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寸土不让,到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果敢坚守、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捍卫主权,再到“两弹一星”、核潜艇研制的国防突破,完整呈现了人民军队“为人民而战、为祖国而强”的奋斗史诗,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,就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”的深刻内涵。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带队教师马巧玲讲解人民军队的英勇奋斗)
聚焦家乡烽火 厚植使命担当
(馆长讲解历史电文)
当参观进入“家乡的武装斗争”展区时,灵川县军事历史展陈馆馆长接过讲解接力棒,以深厚的本土情怀讲述灵川大地上的红色记忆。馆长先对灵川军事历史进行总览概述,随后通过实物史料与资料,揭露了日军侵占灵川期间的暴行,让成员们深切体会到家乡土地上曾蒙受的苦难;在讲述红军长征过灵川时与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,展现革命火种在灵川的传播历程。
(馆长进行路莫村转运站讲解)
讲到抗战时期的路莫村转运站时,馆长特别强调:“这不是普通的站点,而是我们灵川人民用生命守护的秘密革命基地。”他详细还原了地下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、转运物资的惊险历程,以及灵川群众自发参与抗日斗争的感人事迹。从抗战胜利的艰辛历程到桂北起义的英勇尝试,从灵田起义的革命火种到解放灵川的最后胜利,馆长的讲解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,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先辈的热血,今日的安宁与繁荣来之不易。
(馆长讲解家乡的武装斗争)
(家乡的武装斗争内容)
传承红色基因 赋能健康实践
(馆长进行讲解)
参观最后,团队在“我们的使命担当”展区驻足,结合国防教育、党管武装、机关履责等内容展开讨论。总结为“红色教育不是终点,而是实践的起点。先辈守护的是‘站起来’的尊严,我们要守护的是‘强起来’的根基——对我们而言,就是用健康服务为乡村振兴赋能。”
此次红色教育实践活动,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大健康学院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“三下乡”活动中“思政教育+专业实践”融合模式的生动体现。通过将历史学习与乡村服务相结合,实践团既补足了精神之钙,又明确了行动之向,让实践团队员们深刻明白:唯有读懂历史,才能读懂使命;唯有传承精神,才能开创未来。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,青年一代必将以历史为鉴,以行动为笔,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青春答卷。
(“漓江康桥”实践团与馆长合照)